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未来,我市将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保障水安全、优化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利用水空间、提升水功能、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明、彰显水魅力,精心打造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2015年4月,武汉市被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示范区、汉阳四新示范区成为试点区域。两年多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和海绵城市建设指示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找准突破路径,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只有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集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防止城市内涝等多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恢复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才是水问题的根治之道,才是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一、治水之思:着眼水患,寻求海绵城市破解之道
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水在市区交汇,两江穿城,百湖密布,河网纵横,素有“江城”之称和“百湖之市”美誉,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长期以来,武汉“优”于水,也“忧”于水,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硬化的不断加剧,湖泊蓄水面积急剧减少,由此引发了内涝频发、水生态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大雨就看海,街道成河道”的尴尬屡屡上演,传统的“快收快排”治水模式已难以为继,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集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防止城市内涝等多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恢复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才是水问题的根治之道,才是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一个原则,统筹六个关系,注重四个结合,形成三位一体设施,实现六项功能”。
二、探索之路:立足水情,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武汉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过去,武汉水网遍布、湿地众多,原本就是天然的“海绵城市”,但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导致水面缩减,城市吸水能力降低。
结合武汉实际,我们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坚持一个原则,统筹六个关系,注重四个结合,形成三位一体设施,实现六项功能”。
“一个原则”,就是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六个关系”,就是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个结合”,就是注重绿色生态设施、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
“三位一体”,就是构建低冲击开发源头减排系统、传统雨水管渠排放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融为一体的雨水基础设施。
“六项功能”,就是实现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