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分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暨汶川地震十周年高峰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上、会下,与会人员阐述了对抗震、减灾的观点。
勿忘老祖宗传承的珍贵技术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樊 晟
四川是地震多发地带,“5·12”汶川地震10年来,四川省又先后发生了“4·20”芦山地震、“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沟地震。持续不断的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很大伤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一位外国作家曾写到: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民会很快凝聚成一块钢板,无坚不摧。
灾害伤害了我们,但是灾害也启迪了我们。我全程参加了1988年云南省耿马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佤族人民的房屋,室内地平低于室外地平50厘米,为什么?因为生命至上。地震来了,人都趴下,房子倒了,但人没有危险。地震过后,人都爬出来,众人合力把房屋的柱子扶正,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创造的崩科(藏语:木头架起来的房子)建筑模式是以柔克刚,很受老百姓欢迎(编者注:经过1973年7.6级的大型地震以及之后的多次中小型地震后,当地居民发现一种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干阑式房屋“崩科”的受损情况相对而言要远远低于其他结构类型的建筑,此后,“崩科”结构的房屋得到推广应用)。在结构抗震方面,我们不能忘了老祖宗传承的珍贵技术。
“5·12”汶川地震后,我们系统总结、研究了新时期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和体系,这些会为四川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抗震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经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非常重视工程抗震和防震减灾工作,对工程质量有严格的要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民生是最大的问题,生命、安全是根本的保障,我们肩负着非常重大的历史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