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建筑工地事故频繁,这固然与施工员操作不当有关,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故再发问题,人为因素是不可抗力的
传统建筑业事故不可避免
众所周知,建筑业的生产活动危险性大,不安全因素多,是事故多发行业。资料显示,每年因工死亡人数仅次于矿难,居全国各行业的第二位。近年来,由于建筑物由低层向高层发展、施工现场由宽阔向狭窄等施工条件变化,伤亡类别增多。向比如过去的“钉子扎脚”等小事故,现在则是建筑倒坍、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事故频发。
同时,这也与施工人员构成有关,一般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农民工流动性强,施工技能较低,工期较不固,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弱。在施工方不注重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农民工自身也存在侥幸心理,伤亡事故必然频繁发生。
而这类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意识薄弱的农民工又恰恰是施工事故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在城市的倒下,背后是一个个农村家庭的轰然破碎。
机器人或将代替农民工
农民工或者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该如何保障?对此业内专家语出惊人:用机器人代替产业工人!业内专家解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筑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用机械化代替手工生产,走住宅产业化之路。
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包括远大住工、万科、黑龙江宇辉集团等多家企业已经在走住宅产业化路线。他们的一些建筑的生产方式简单而言就是,所有的建筑部品构件包括门、窗、梁板等均在工厂预制生产,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起重机组装而成,即目前网上热议的“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而当房子在工厂里大规模生产的时候,施工人员却在大量减少。据号称中国唯一一家综合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远大住工的数据显示:远大住工一个巨大的房子部品生产车间里面仅需34名产业工人做部品养护,而在施工现成,完成一整层高层住宅也只需46个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任务只是在室内做施工维护。而在未来,而且远大住工也印证了业内专家的说法:“现在是产业工人代替农民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将是机器人代替产业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