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住宅产业 | 资质认定 部品认定 康居认定 | 华宅服务 | 展示 | 住宅部品 |论文 | 选型答疑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华居住宅 > 住宅产业 > 住宅新潮 > 正文
三辩“住宅产业化”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3-12-3 9:03:43  文章来源:
热点:
住宅产业

  本报连续刊发的《住宅产业化“名称之争”》、《再辩“住宅产业化”》两文,引起了业界普遍关注,恰逢全国政协日前举行了以“建筑产业化”为主题的座谈会,说明大力推行建筑产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将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建议集萃如下,以供参考、明辨。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相关体系建设要加快
  建筑产业化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建筑业的深刻变革。建筑产业化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发展建筑产业化首先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的标准大多停留在企业标准层面,无法在市场推广,应尽快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要重视技术体系集成。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除此之外,要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完善产业链,使构部件产品生产与建筑建造相配套、使用与工程技术相配套,以保障建筑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装配式住宅”更贴切
  关于建筑产业化,我认为装配式住宅这个名称更为贴切。因为装配式住宅涵盖了产业化、工业化、工厂化内容。
  在发展我国装配式住宅时应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日本率先在工厂生产出抗震性能较好的装配式住宅。美国注重低层建筑,低层装配式住宅的体系非常完善。法国推行的装配式建筑讲究美观、人性化,而且模数化方面处理得很好。瑞典是装配式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60%以上的住宅都是装配式建筑,丹麦的装配式住宅的比例也很高。
  目前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发展趋势是 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原来的闭锁体系强调标准设计、快速施工,但结构性方面非常有限,也没有推广模数化;从湿体系向干体系转变,装配模块运到工地,但是接口必须要现浇混凝土,湿体系的典型国家是法国,瑞典推行的是干体系,干体系就是螺丝螺帽的结合,其缺点是抗震性能较差,没有湿体系好;从只强调结构的装配式,向结构装配式和内装系统化、集成化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结构设计是多模式的,一是填充式,二是结构式,三是模块式,目前模块式发展相对比较快。
  促进我国的装配式住宅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其次,需要加强建筑监管体系和激励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潜力非常大,节能效果很好,而且在克服PM2.5空气污染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孔庆平:施工建造环节是核心
  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核心是施工建造环节。纵览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实践,重点都集中在缩短工程周期、保证工程质量、促进节能环保、降低用工需求这些施工建造环节的改善目标上。因为施工建造环节的工业化革新,往往会有力地推动产业上下游的相应变革,形成联动,从而改变和完善整个产业链。
  建筑产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由于产业链缺失,供应商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预制构件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存在成本高企的问题。我国应该借鉴香港经验,制定一系列鼓励性和优惠政策,加快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在保障房建设中系统推广标准化的预制产品应用,迅速支持上游工业化构件产品供应商的规模化发展,以降低市场整体成本;另一方面,也要系统总结内地试点城市的产业化推广政策和成果,推动开发商、建筑商积极主动采用工业化预制构件和绿色建筑开发元素。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加强质量监管减少浪费
  而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目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传统建筑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现象。规划和设计滞后于发展,造成建和拆重复问题,这是最大的浪费。二是尽管已经推广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新工艺,但因涉及利益驱动的问题,当前还没有落地。三是配套措施滞后,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当中,二次污染严重,重复建设严重。四是我们对建筑质量缺少忧患意识,有原材料以次充好等现象,比如用海沙没有通过冲洗代替河沙,这样造成建筑物强度低,黏性较差,但建起来以后,却难以发现问题。
  另外,目前的建筑设计规划应该是70年或者上百年的规划,但可能用到30年、40年的时候,房子就夭折了。原因就是原材料存在伪劣现象,而且存在行业保护。比如,人造板的甲醛问题,我们国家标准是1.5mg/L,国外一般标准是0.7mg/L。甲醛释放限量标准与“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与我国人居环境要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我建议制定顶层规划、通过抓安全、抓质量、抓规划执行、抓科学施工,将每一个项目打造成百年建筑。首先要制定好规划设计,而且制定好的规划设计不能变。建材的链条也不能出现问题。应该把建设程序规范化,要有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建筑产业应该加快转型升级,以科技为支撑,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使绿色理念贯穿建筑产业的设计阶段、建材生产、建造阶段、建筑物运营与使用阶段的整个周期,对建筑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的优化,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在我们建造商品房,也鼓励成品交易,不要再二次装修,二次装修带来很大污染。最后,还要注重加强监管,培养相关人才。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毛大庆:中央要出台政策推进
  目前沈阳、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住宅产业化发展,但仅凭地方之力难以推动这项工作,中央应出台政策推进住宅产业化。一是,住宅产业化实现规模效应需要有辐射半径,单一城市无法满足需要。二是,环境改善效应需要大范围区域配合才能体现。某些城市对此认识不足。三是,有些政策地方难以协调,如标准、税收等。
  由于住宅产业化改变建筑投资支出节奏,大幅增加前期投入,建议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可适度降低工程进度要求。在已实施预售监管的城市针对此类项目可免予监管或简化监管要求。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避免误伤。如因实施全装修、产业化和绿色技术导致的成本增加,建议从房价上涨考核中剔除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应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些年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我认为最大原因还是主观的,住宅工业化没有被作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问题对待,我国大规模住房建设工作中所包含的民生、城镇化、产业提升转型、资源环境等问题等被当做一项项单独的工作。
  目前把住宅产业化作为国家战略推动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
  首先是资源和环境严重矛盾倒逼。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达28%。同时,建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而欧盟国家达到50%。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在倒逼,低廉劳动力红利时期已经结束。建筑工人需求量暴增,但却后继乏人。还有对住宅质量和寿命要求提高的倒逼。目前,造房方式解决不好管道、防水这些内涵质量问题。同时,制造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支撑能力,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经逐步关注和进入住宅产业化领域。
  对此,我建议一是要把以建筑工业化实现建筑行业、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推动。政府可给予开发商一定优惠政策,建立承建商表现评分系统等。在推动方式上,制定全面系统的推进政策,全产业链推动住宅产业化。二是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包括工业化建筑标准化、模数化,构造连接方法的标准化和部品集成化等,满足建筑主体统一要求。三是在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强力推行工业化住宅。转型一些有基础的央企,重点承担政策性用房建设和技术应用与推广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通集团总经理田在玮:政策要让企业更有动力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住宅产业化问题提得恰是时候。1999年,原建设部曾经发文,从规划到节地、节水、节材,包括集约化、工厂化,就建筑产业化做了详尽的规定,但最后都没有真正落实。怎么才能把住宅产业化落到实处,关键是要让企业有动力。
  政府对住宅产业化企业政策倾斜。现在社会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呼声很高,而住宅业从建筑、生产到使用占能耗的49.5%,浪费严重,推行住宅产业化正当其时,需要好好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把成本算出来,而且不能只算理论成本。企业考虑的是整个成本,只有存在利润,开发商才有积极性。比如,楼宇玻璃等很多节能建筑材料,成本很高,如果把这些都投入了,利润太低,开发商就没有积极性。所以,推行住宅产业化,政府要有政策倾斜,要有财政补助、税收减免,那么构件厂、工厂化都会应运而生。
  现在一些开发高端商品房的房地产企业已做到集约化、规模化,也可以规模建造中档住宅了。他们在规模化建造时,设计师会根据业内和企业内规范制定一个设计标准,并可复制到任何一个城市,由此可节省设计费上亿元,这样就有动力。其他企业达不到这个程度,就没有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激活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如何解决住宅产业化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要立足于创新。建议大家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及其创新成果推广。据我所知,目前,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自主创新成果,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成果有效地推广应用。
  住宅产业化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施工与产品相互脱节,设计人员不了解创新产品,而创新产品生产企业又不具备设计资质而无法设计,施工是严格依据设计进行的,如果设计上不去,有再好的创新产品,也无法得到示范应用,更谈不上推广了。这正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成果推广不畅的原因所在。
  因此,建议政府在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做相应体制机制创新,允许工程承担主体从事“设计——施工——产品”一体化运作。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成功案例:从设计到施工到采用自主创新产品一条龙负责国家自主创新展示中心“万立方米雨洪利用示范工程”,这样既保证了创新产品的有效示范应用,又保证了工程质量与工期,同时还避免了常见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政府将这种做法推而广之,相信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还可以整合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央企开展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以及取得的创新成果,让这些创新成果得以迅速推向市场,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解决我国目前住宅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责任编辑:】
发送给好友】【打印】·【顶部】【关闭窗口
 
 
 住宅风情与名词

·中建史名词解释(四)
·菜单式全装修如何控制材料价格与
·建筑节能有哪些措施和技术
·分体式空调与户式中央空调的比较
·印度民居
·越南,5个城市的5种表情
·深入了解整体厨房
·中建史名词解释(一)
·什么是住宅产业化和住宅产业现代
·中建史名词解释(三) 
·什么是商品住宅性能认定?
·中国重建天安门系列细节大揭秘
·中国住宅产业化
·建 筑 节 能
·中国的康居工程
·住宅自动化
·城市超高层建筑
·城市住宅环境与设计
·中建史名词解释(二)
·IC卡智能表具
·住宅的科技贡献率
·住宅的科技贡献率
·住宅的能耗
·住宅建设的工厂化、标准化、模数
·四新技术
·智能住宅小区
·智能住宅小区宽带网的作用
·什么是菜单式全装修?
·家庭防盗报警系统有哪些内容
·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申报程序和运

更多友情链接
华宅简介 | About华宅| 业务合作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English | 会员注册 | 内容指正 | 客服中心
© 2007-2008 华居住宅网时代版本7.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