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共话室内环境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3-7-26 10:57:04 文章来源: |
|
主持人(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办公室主任李新军):PM2.5已经为大众熟知,室外污染严重时,留在室内是否安全?
高星(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室内环境最重要的基础来自于室外,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室外环境不好,室内环境也难保证安全。现在室外环境增加了新的课题,雾霾天气为什么持续这么长时间而且反复地发生,因为污染物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污染物是大颗粒物,直径在100微米以上,之后逐渐变成悬浮颗粒物,小于100微米,再往后就是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现在则已经到了细颗粒物,即PM2.5了,下面如果再发展就是超细颗粒物PM1了。
PM2.5可通过呼吸道进人体肺部,再小到1微米时就能直接进入肺泡并沉淀在肺泡里面了,小到0.4微米以下,就可以穿透心血管屏障了。这些污染物直径的变化,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它能从室外渗入室内,悬浮颗粒物PM10,一般的窗户是可以隔离掉的,粒径越小,进入室内的可能性越大。
徐东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研究员):室内的污染很大一部分来自室外环境,我们长期从事健康方面的研究调查,发现室外环境污染非常重时,也会带来室内污染。
室外空气污染对室内污染的“贡献”,更多是化学污染,国家监测的传统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现在还能监测到PM2.5,很多发达国家还监测更细小的颗粒。除这些污染物外,工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半挥发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很多会致癌,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增加了某些疾病风险,如过敏性疾病、呼吸疾病等。
主持人:如何从设计、选材等方面提升室内环境质量?
曾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应从两个层面考虑,即规划层面和设计层面。从小区规划角度,要对空气、风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模拟。这需要考核三方面的指标,一是区域环境内不能有死角;二是风压,每栋建筑的两个面,风压必须要有一定的差别,形成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三是风速,要想营造一定的舒适度,风速不能过大或过小。
单体设计方面,首先考虑室内平面的通风走向,一方面是开窗、可开启面积和室内面积的比例,另一方面考虑风流动的过程中,转弯的测速和峰值的大小。一些容易产生废气或者污染的室内功能空间,应该考虑通风的位置。在设计过程中,一些没有或达不到自然通风条件的地方,应设置更好的机械通风和其他的装置。
宋昕(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咨询部主任):室内装饰已是房屋建造的末端环节,房子基本盖好后,装修的施工人员才可以进入现场。按照室内装饰协会的经验来看,选择大品牌的装饰材料是比较保险的。我们到大企业的工厂考察、参观,这些正规厂家和小规模的厂家,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在装修时,经常听到一句话,重装饰、轻装修。我们建议不要把装修做得太复杂,这样工程非常巨大,而且材料的选择也更不好把控,最好的办法是简单装修,再利用一些非化学性的方式装饰,这是非常健康环保的。
主持人:新风对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起什么作用?
福维伟(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设计经理):新风系统作为空气置换的一套系统,被大家广泛接受是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新风系统与空调系统一样,也有一套相关的参数,比如新风量、静压值、用电量、噪音值等。这些参数,各个厂家的侧重点不一样,我觉得新风系统在目前室外空气污染加剧的背景下,对健康影响日益增大。现在,新风系统的接受度逐渐在提高,大家都希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健康的室内环境。
新风系统的安装方案无外乎双向流和单向流两种。随着大气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高,新风企业会在进风的一侧,加一些过滤系统,在一些特殊的地区装一些加湿系统,甚至在东北地区还加了一些预热性的功能。
仲继寿(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住区规划必须重视风的流向问题,以保证住区的空气环境健康。比如强调室内自然通风,就可以研发截留PM2.5以下的颗粒物不进入室内的净化产品。在无法改善大气环境的时候,我给新风企业提个建议,希望新风系统能开发出一些不同模块的产品,比如说第一个模块是去除PM10,第二个模块是去除PM2.5,第三个模块是去除比PM2.5还小的污染物。室外PM2.5值低时就只启动第一模块,室外PM2.5值高时就启动所有模块。这样可以既节能又健康。
赵志军(广州罗蕾莱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推出的“绿肺”产品,已能达到仲主任的要求了。
现在行业没有规范,针对PM2.5提出一个完善的房地产新风系统,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思考,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开发商愿意用什么成本买我们的产品,用户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如何。以北京某个楼盘为例,5栋楼楼顶交给一个新风厂家,这么大的面积如果是房子可以卖到1500万元,对开发商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还不算主机分到每一层每一户的管道占据的层高、公摊面积。用户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使用费用。而这么大的投入,物业公司如果不进行很好的维护,两三年后新风系统就会出问题,谁来埋单?以现在北京的雾霾天气,我认为不用两年,交换机就要换一次,这个谁来埋单?这些问题,都需要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和主管部门来思考和面对。
王智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5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新风系统调研的课题,那时,国内也几乎没有生产企业,产业规模1000万元都不到。我调查了北京、上海的近20个项目,如果把门窗关严了,自然通风有两种,一种是渗透,最高的换气次数,不到0.5次,最低的零点零几次,我相信现在由于窗户的密闭性更高了,这个指标值会更低,建筑节能很受重视,因而要求门窗的密闭性越来越严。
但有一个问题,是节能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当然是健康第一,节能第二。既然这样,只靠渗透肯定不行,开窗通风PM2.5又全进来了。开窗是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靠热压和风压,很多情况下没有压差,开了窗户换气次数仍然不够,还可能造成大量的能耗。我们要实现民用建筑的0.5次换气,必须使用机械通风的方法,可以辅助自然通风,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关系。
新风系统首先产品要符合标准,原来这类产品主要是卫生间通风用的,现在一般的住宅都需要了,所以我们在做标准修编时,把“卫生间”三字去掉了,就叫通风系统。正在报批的《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提到通风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求换气次数的测量方式,厨房、排气道的整个测量方法,甚至模拟分析、模型都有,大概今年就能审批实施了。我们现在还在做的工作是《新风系统的标准图集》,这个也做出来后,评价体系也会建立起来,这样整个新风体系的规范、标准就差不多齐了。
主持人:具体的区域或是具体的项目,如何提升室内环境的健康度与舒适度?
文林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新风行业现在鱼龙混杂,我们做秦皇岛一个被动房试点项目时,在全国找不到一套让德国专家满意的新风系统,后来请一家国内新风企业专门为秦皇岛的项目研发了一套新风系统。这个试点的房子密闭性很好,冬季不开窗也要求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这对换气和湿度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同时,现在的新系统成本还偏高,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可以降低新风系统成本的厂家。
新风系统也不应是高能耗的产品。我们在被动房试点上做了测试,在不同的时间段,人流有变化的情况下,不可能供暖解决了,电的消耗又上去了;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做了一个测试,所有的设备关闭,只让新风系统对流,一晚上只耗一度电,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新风系统的节电非常重要。
李俊(中化方兴置业(北京)有限公司设备总监):金茂府在营造室内健康环境方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方面是室外,采用地源热泵,配置燃气锅炉,冬季80%的时间是地源热泵采暖,地源热泵的COP(能效比)达到4,燃气锅炉的COP还不到1,节能效果提高了,而且80%的时间没有烟气的排放,室外坏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室内有毛细管道系统,其以对流方式为主。热传导系统是辐射和交换,通常空调采暖感到明显的吹风感,室内的颗粒物和粉尘吹得到处都是,而我们这套系统就没有明显的吹风感,新风风速控制在0.3米/秒以下。
童球(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经理):我们做项目时,首先对照标准做方案,分析污染源再提出解决的方法。健康住宅的标准,需要有好的通风条件,户型可加大开窗面积;在节能允许的情况下,窗墙比达到合理比例,尽量让客户有好的景观视野。但考虑到室外环境变得恶劣,还安装了新风系统。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甲醛的控制,一是采用达标的材料;二是设计管理方面,把样板做好后进行实测,调整需要的材料,控制装修污染。技术手段方面则是在新风系统装配挥发性有机物的模块。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