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传统汉服的孩童,缓步迈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孔圣庙,向文曲星像、孔子像、魁星像敬香献果,随后走青云路,登翰林门……仿若回到了古时候。
这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松塘村每年10月必办的“孔子诞”祭孔仪式。在这里,翰林文化代代相传,已经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因此,松塘村有“翰林村”的美誉,并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有160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86个村落被列入广东省传统村落名录,还有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6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依据规划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广东省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遗余力。近年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见的通知》和《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各地传承发扬岭南传统村落文化,并督促各地按照法律法规编制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提高保护发展水平。
小桥流水,翰墨流芳,这一颗颗城市发展的遗珠,给了城市人得以休闲散心的去处,更让岭南的文化基因,在这一个个村落里得以代代相传,不忘归途,不忘来路。
编制规划 多元保护传统村落
岭南水乡应打造自身的水乡风韵,客家村落应展现独特的客家风情,特色古建应保有原有风貌,当地民俗同样是别具一格的风景……不同的传统村落因自身的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等原因,有着不同的情况,最忌“千村一面”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对此,广东省坚持规划先行,首先推进保护规划的编制,加快实现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一村一策”。
广东省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文件要求,严格控制与传统村落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依法审批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对建设控制地带内工程项目进行编制,并落实文物保护规划,全力做好传统村落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
在具体执行方面,广东省要求各地市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对传统村落中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通过组织开展“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题培训班、建筑遗产合理利用培训班等活动,为村庄规划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
截至目前,广东省共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共4.02亿元用于134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探索和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指导各地政府结合实际,采取村落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社会捐赠、村民入股等,引导和吸引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促进的局面,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系统活化 重塑重现岭南风情
云浮的兰寨村有南江文化带上文化明珠生态之村的美誉,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文物古迹不计其数,甚至还有元朝末年瑶族先民遗留下的古大屋、古围墙等。“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则实现了该村的艺术活化。基地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兰寨文化活动,并与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院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或写生创作基地近20个,成为多所高校、美术家协会的写生基地,不仅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也产生了传播效应。
这是广东省传统村落活化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这样的典型案例还在逐步增多,如江门市开平碉楼、始兴围楼认养机制形成;深圳市大水田村形成集研究、生产于一体的著名版画制作基地;佛山市两年推动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江门开平仓东村获得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等。
此外,系统性的活化利用也是广东省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方向。2016年,广东省加快编制实施《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其中,梳理了南粤古驿道沿线416个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村落,明确沿线特色村镇将结合广东省绿道建设、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形成以线串点的古驿道文化乡村带,为沿线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广东省将继续发挥好省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大对各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的指导力度。同时,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体育局等,将有计划地引导市、县级体育部门,动员企事业单位、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到古驿道组织开展赛事活动,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民俗展示等特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改善农村经济,重塑岭南乡土风情,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
|